个人用户: 登录注册
保险风险信息提示

(原创)芯守护丨电信诈骗风险提示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迷惑性增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为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识骗、防骗能力,太平洋健康险发布风险提示:

一、常见诈骗类型及作案手法

1. 冒充公检法及政府部门:不法分子冒充 “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社保局” 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以受害人涉嫌洗钱、贩毒、身份信息被冒用等为由,要求受害人配合 “调查”,并诱导其将资金转入所谓的 “安全账户”,实施诈骗。部分诈骗分子还会通过改号软件将来电显示为真实的公检法机关号码,发送伪造的 “通缉令”“拘留证” 等法律文书,进一步增强迷惑性。

2. 网络贷款诈骗:此类诈骗主要针对有贷款需求的人群。诈骗分子通过手机 APP、网页、短信等渠道发布 “无抵押、低利息、秒到账” 的虚假贷款广告,吸引受害人申请贷款。在受害人提交申请后,以 “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刷流水” 等名义,要求受害人先转账汇款,待受害人转账后,便拉黑受害人或失联,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

3. 刷单返利诈骗:诈骗分子以 “轻松兼职、高额返利” 为诱饵,通过微信群、QQ 群、朋友圈等平台发布刷单任务,如点赞、关注、购买商品等。受害人完成首次任务后,通常能及时收到小额返利,以此获取受害人信任。随后,诈骗分子会逐渐提高任务难度和金额,要求受害人垫付更多资金,当受害人要求提现时,便以 “任务未完成”“系统故障”“账户冻结” 等理由拒绝,甚至诱导受害人继续投入资金,直至受害人发现被骗。

4. 冒充客服诈骗:不法分子冒充电商平台、快递公司、银行等机构的客服人员,通过电话、短信、APP弹窗等方式联系受害人,以“订单异常、商品质量问题、账户安全风险、信用卡逾期”等为由,声称要为受害人办理“退款、理赔、解冻账户、提升额度”等业务。在取得受害人信任后,诱导受害人点击虚假链接、下载虚假 APP,或要求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进而转移受害人账户资金。

5.“杀猪盘” 诈骗诈骗分子通常先在社交平台、婚恋网站上伪装成 “高富帅、白富美”等形象,与受害人建立恋爱关系,培养感情。在获得受害人充分信任后,以“投资赚钱、一起创业、赌博盈利”等名义,诱导受害人下载虚假投资、赌博APP,或向指定账户转账充值。初期,受害人可能会获得少量收益,进一步激发投资欲望,随后诈骗分子会通过操控后台数据、设置提现门槛等方式,让受害人无法提现,最终卷款跑路。

风险提示

1.积极学习反诈骗知识:关注公安机关、媒体发布的反诈骗宣传信息,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提高自身的防骗意识和能力。

2.引导身边人防范诈骗:向家人、朋友、同事等普及反诈骗知识,提醒他们警惕各类诈骗陷阱,尤其是要帮助老年人、学生等高发群体提高防范意识,共同构筑反诈骗防线。

3.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接听96110预警劝阻专线、查看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使用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云闪付APP“一键查卡”、反诈名片、全国互联网账号“一证通查”以及境外来电提醒服务,帮助消费者有效防范电信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多变,但只要大家保持警惕,牢记 “三不一多”原则,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就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