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用户: 登录注册
保险风险信息提示

芯守护丨案例篇:理性对待直播营销,避免销售误导

近年来直播带货火遍全网,成为各家金融机构拓宽销售渠道的途径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合法合规的直播营销之外,还有些金融产品相关的直播营销行为“鱼目混珠”,存在销售误导、诈骗等风险隐患。甄别金融直播营销广告主体资质,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购买金融产品,警惕金融直播营销陷阱。

例介绍

张先生向保险公司投诉,表示其在某直播平台购买一份医疗险保单,称直播过程中避重就轻,未清楚讲解保险责任,现在强烈要求保险公司为其全额退保。接到投诉后,保险公司第一时间与客户联系,其表示通过直播平台了解到一款保险产品,直播时介绍任何疾病都可以得到赔付,还将其与同业多款产品进行了对比,凸显产品优势。张先生出于对播主的喜爱,购买了该款保险产品。投保后,张先生在直播平台客服的安排下完成了回访。一年后,张先生因意外申请理赔被拒,才了解到该款产品的保险责任与购买时宣传的情况不符。张先生意识到自己并未提前了解产品特性以及产品责任,购买后也忽视了回访电话的重要性,稀里糊涂购买了保险并被诱导完成回访。等再次回直播间找播主理论时,发现“播主”已注销账号,张先生悔不当初。

案例分析

根据《人身保险销售误导行为认定指引》规定:人身保险公司、保险代理机构以及办理保险销售业务的人员,在人身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有夸大保险责任或者保险产品收益等欺骗行为。本案中所谓的“播主”夸大宣传保险责任,误导张先生购买不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同时,张先生未辨明直播主题资质,盲目跟风购买,收到保单后未认真阅读保单条款,且未按照实际情况配合回访,放弃了保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机会。

案件启示

1.不轻信、不轻点

目前大部分直播营销更倾向于发挥流量引导作用,通过直播吸引消费者关注后,以提供购买链接或导流到线下的方式,促使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如有意购买,应弄清发布营销广告、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主体,注意相应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或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质,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和渠道。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正规金融机构销售渠道以外的页面随意提供个人重要金融信息、身份信息等,以防范欺诈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2.理性看待、了解全面

金融营销在直播场景下,容易出现由于直播时间限制或消费者中途观看等原因导致的信息披露不足、消费者信息获取不全等情况。建议消费者理性对待直播营销行为,在购买前充分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重要信息,如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缴费要求等,树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坚持科学理性的投资观。警惕一些金融直播营销中信息披露不足、风险提示不到位、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保收益等销售误导问题,避免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发布日期:202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