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用户: 登录注册
关于太平洋健康险

太保安联总经理陈巍: 为进博会提供周全保险保障 “保险+健康管理”将成健康险突破口 返回列表页>>

11月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如期举行。中国太保是2019年-2021年进博会核心支持企业和指定保险服务商,为进博会提供全方位保险保障。

11月5日,太保安联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太保安联为第三届进博会提供周全的医疗保险保障和服务选择。

谈及健康险行业发展时,陈巍表示,未来,健康保险市场将从规模增长,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增长”转变。

保险公司要形成健康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健康管理生态圈的整个过程中,能够解决各种挑战和困难,形成别人难以逾越的壁垒。

进博会指定保险服务商

《21世纪》:如何通过健康保险、健康管理服务进博会?

陈巍:太保安联为第三届进博会提供周全的医疗保险保障和服务选择,不仅提供针对参展商、交易团等团体的高端医疗保障产品“欣﹒臻享团体综合医疗保险计划”,更推出了针对观众群体的高端医疗保障产品“甄选无忧个人高端医疗保险”。

与此同时,太保安联为第三届进博会开设了线上服务专区,设有超级英雄成长营、在线问诊、健康资讯等几大板块,同时结合现场服务,为进博会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支持。进博会期间,太保安联健康险组建起一支应急救援志愿者团队,由第七届上海市“平安英雄”候选人蒋菁带队,40余名志愿者全部持有国际认可的急救证书。

《21世纪》:这些产品和服务如何更具针对性?

陈巍:太保安联的团体和个人高端医疗险具有保险金额高(团体高端医疗险年度保额最高2000 万、个人高端医疗年度保额最高800万),保障责任覆盖广(涵盖公立医院特需部、国际部、私立医疗机构),费用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直接结算等特点。这两款产品引入了国外健康险的先进服务模式、无缝对接境外就诊体验,帮助外籍人士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在本土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促进境内外贸易、投资和经济交流,充分发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

服务方面,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大背景下,太保安联从去年以线下为主的进博服务模式,升级转变为线下+线上的综合服务模式。

在第三届进博会官网的“服务”专栏,进博参展商、交易团、观众、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可通过“超级英雄成长营”板块学习了解涵盖基础急救、儿童急救和老年人急救在内的急救知识技能,从而更科学地处理健康突发事件;通过“在线问诊”板块,可免费获得由包括全科及内外妇儿等各科专家提供的医疗健康相关问题的解答,并获得相应的健康指导方案;在“健康资讯”板块,可了解包括生活保健、常见疾病、康复建议等在内的健康信息。这些资讯、线上课程和服务也可通过中国太保官网、太平洋保险APP和太保安联服务号访问。

健康险面临四大挑战

《21世纪》:如何看待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趋势?有何挑战?如何更好发展?

陈巍: 2019年,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下发,标志着健康保险行业即将进入新时代。2019年健康险行业原保费收入7,066亿元,占整个保险行业的16.6%,2015-2019年复合增速达到30.8%;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民众的健康需求觉醒,对健康险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今年1-9月健康险行业原保费收入达6,666亿元,同比增长17.4%,增速持续领先其他保险板块,健康险在整个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中的占比提升到了18.0%。

健康保险业面临的挑战包括:

第一,渠道拓展模式有待升级。目前健康险市场依然面临强渠道竞争,大多保险公司沿用了传统寿险和财险线下渠道销售健康险,开拓及使用成本相对较高,专业度有待提升;新兴的互联网渠道、流量平台因为占有大量客户资源,议价能力极强。第二,数字化能力有待提升。健康险产品形态复杂、客户接触频率高,营运和风控专业化要求极强,当前大部分保险公司仍采用人工作业模式开展营运风控,数字化程度有待提升;此外,经营健康险的机构往往沿用寿险或财险的核心系统,专业性、扩展性、灵活性、对外集成能力不足;第三,医疗产业融合有待加强。中国医疗体系90%以上集中于公立医院,保险公司话语权不强,针对医疗机构和被保险人群的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升。第四,医疗数据共享有待深化。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医疗机构之间、健康保险行业之间的数据标准化程度不高,商业健康险对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和共享进程较为缓慢,导致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不足,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慢病人群、带病人群的创新产品开发、定价和风控存在一定困难。

未来,健康保险市场将从规模增长,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增长”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产品方面,健康险的消费属性正不断被用户接受,产品创新进入加速迭代周期;另一方面,随着健康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不断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人群正从“健康体”向“非标群体”延伸,市场将不断出现针对细分人群、带病人群的精准化、个性化定价保险产品。保险公司要建立需求的快速响应和产品的快速迭代。

渠道方面,在疫情的推动下,互联网在健康险经营中逐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互联网化将逐渐从销售渠道的简单线上化,转向构建保险全价值链的数字化。保险公司要从保险底层基础逻辑开始,打通前、中、后台,将科技能力、数字化能力充分延展到保险的核心价值链,围绕“风控”和“客户”两端实现价值创造,运用医疗大数据和数字化技术,降低健康保险营运成本、提高智能化风控能力;通过连接数字化生态,为消费者产出更符合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布局方面,“保险+健康管理”将成为商业健康险加速升级的突破口,并为保险业回归保障提供强大动力。医疗健康产业正在与保险深度融合,保险公司需要深度参与核心医疗资源和健康产业生态,基于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风险筛查、疾病问诊、就医协助、康复等全周期健康服务。

建立健康管理生态圈“护城河”

《21世纪》:健康管理能否真正反哺健康保险的发展?

陈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美国政府颁布法律要求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医疗支付,美国保险行业为了遏制日益疯狂增长的医疗费用,提出了通过健康维护来进行控费。因此医疗支付的商业化间接促成了健康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

从健康管理的起源不难看出,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有着天然的联结属性,两者的融合是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之一。健康保险对于健康管理的需求主要源自于三方面:

(1)产品差异化需求

健康保险产品的同质性较高,保险公司无法在产品的设计上体现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而需要借助健康管理来体现服务差异性。此外,健康管理服务更易触达到客户,从而为健康保险的营销创造机会。

(2)提升用户体验需求

健康管理作为健康保险的增值服务,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服务属性,往往能给客户带来更优的服务体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客户的健康状况,从而帮助保险公司提升品牌口碑。

(3)风险管理需求(应对逆选择风险)

以预防医学技术为主的健康管理往往包含疾病筛查、评估和健康指导,提升客户的健康意识,帮助客户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降低疾病发生率,最终起到降低赔付风险的作用。而以诊疗干预技术为主的健康管理则往往介入客户的诊疗过程,通过提供就医绿通、送药上门等方式来保障医疗费用的合理支出,从而起到控费的目的。

《21世纪》:保险公司能否形成健康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陈巍:要形成健康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健康管理生态圈的整个过程中,能够解决各种挑战和困难,形成别人难以逾越的壁垒。这其中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聚焦于“服务者”、“被服务者”以及连接两者之间的“平台”。

“服务者”的问题在于专业管理人员的稀缺。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理念得到进一步推广。在2020年,我们国家健康服务产业群规模已达8万亿,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慢性病人群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健康管理需求,而健康管理类人才却不足以满足当前的市场需要,据初步估算,我国健康管理人才缺口至少一千万,健康管理师缺口两百到三百万,现有的健康管理人才专业性与实操性也相对不足。而保险公司由于体量较大,更具备能力打造专业的健康医疗团队,或者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建立起供应商服务网络,为用户找到专业而又稀缺的“服务者”。

“被服务者”的问题在于国内人群的健康意识薄弱、健康知识匮乏,从而导致被管理者医从性不高。许多在国外成功的健康管理模式在国内并未能达到预想的结果。而保险公司在“教育”客户方面有其一定的优势,首先保险公司的存量用户或潜在客户本身就是对健康比一般人群更为关注,他们对于健康风险有着更积极主动的认知,因此这类人群也更容易接受健康管理的理念,更可能转化为健康管理用户。此外,通过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用户提升医从性,如用户坚持完成一段时间的健康管理行为可以降低甚至豁免保费等。保险公司如果能将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出创新的产品,并通过服务有效运营和管理客户,则能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连接“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平台,则决定了服务的价值能否放大,目前来看,由于缺乏足够的横向及纵向数据来为健康管理者提供分析依据,则使得健康管理服务缺乏精准性,不能有效触达用户的痛点。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可利用其数据分析能力、平台科技能力以及和其他健康医疗机构的强联结能力,更有效利用用户的健康数据,实现精准化管理,从而提升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形成技术壁垒。

综上所述,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其优势在于可利用自身的渠道资源、客户资源、技术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主动介入各个场景中,在打造生态服务闭环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管理核心竞争力。

《21世纪》:通过健康管理,健康保险是否会从低频成为高频接触消费者的产品?

陈巍:如果按照健康状态来划分一个人的生命周期,那么健康保险在用户购买后,要和用户发生二次接触,基本是发生在个人的病中或病后周期中,而一个人的大部分生命周期是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中,这就决定了健康保险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无法和用户产生互动。此外,健康保险的目标用户是健康人群,但在用户健康的状态下又无法和用户产生高频的互动,并且在用户处于疾病状态中时,健康保险也不希望用户过多地进行理赔从而和保险公司产生互动,这就使得保险公司和用户之间“对不上眼”。而健康管理则可以打破这之间的“尴尬”,首先健康管理可以在用户的全部生命周期中发挥作用——如健康及亚健康状态下的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疾病状态下的就医协助、药事管理、个案管理到病后状态下的院后照护、康复管理等,这使得保险公司在用户生命周期的每个状态下都能与其产生互动。此外健康管理相比健康保险更具“能动性”,它能够改变用户的生命周期状态,让用户从非健康状态回到健康状态,从而使其从健康保险的非目标人群转化成目标人群,增加了保险产品的与用户交互的频率和辐射面。最后,相较于保险产品的“严肃性”和“同质性”,健康管理服务形式丰富,内容活泼,体验感强烈,使用门槛低,从而赋予健康保险产品更多的内涵,让用户更愿意去接触。

《21世纪》:健康管理有哪些赢利点?

陈巍:保险公司在健康管理业务上的盈利点主要包括:

(1)体检业务。目前体检市场主要三分天下:专业化的健康体检中心、医院体检中心、社区卫生中心。保险公司可以整合各地域的体检资源,从而为全国各地的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体检服务。体检业务通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盈利模式。

(2)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可以为个人及团体用户提供包括健康档案、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健康促进、健康干预、康复管理等内容。这部分服务专业度高、客户交互频次多,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一旦服务得到认可,往往容易产生客户黏度,成为长期稳定的盈利点。

(3)就医绿通服务。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其资源整合的能力,构建强大的就医绿通服务网络,甚至将服务延展至海外。就医本身属于刚需,而国内的医疗资源有限,因此就医绿通服务较易为用户所接受,其发生率也与疾病发生率相关,加之保险公司本身已有成熟的精算体系,可以较好地管控服务成本。

保险公司除了通过上述的健康管理服务打开新的销售渠道带来直接的利润以外,这些服务本身既可以作为增值服务提升用户体验,促进用户购买保险,同时也可以作为保险业务员展业的有效工具,帮助保险业务员达成销售目标。